质兰基金会第24期笃行计划(一般项目)征集于2025年1月1日8:00正式启动,1月31日18:00结束。质兰共收到18份有效的项目申请书,本期有1个新项目获得资助,4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一轮第2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2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一轮第3个执行年的连续资助;1个项目获得笃行计划第二轮资助,进入第4个执行年。
第24期总资助金额为1,279,994.68元。质兰所有资助项目的进展可点击【阅读原文】访问质兰基金会官网-项目信息页查看。
*点击查看大图
第24期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1执行年
01_甘松资源系统性调查、可持续评估与区域化管理指南制定
入选理由:
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是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西南地区。其生长环境颇为独特,多见于海拔3300- 5200米的草原、灌丛、高山草甸与沼泽草甸之中。在我国,甘松是藏医与中医常用药材,其根状茎及其加工副产物不仅在药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被广泛用作香料。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由于贸易需求逐年攀升,甘松遭到过度采集。同时,放牧活动以及栖息地丧失等间接威胁,致使其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印度和尼泊尔受此影响尤为严重。过去 10 年间,印度喜马拉雅地区的甘松野外种群数量锐减幅度超过 80%。鉴于此,甘松被列为CITES公约附录II物种,其国际贸易受到管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 2015 年也将甘松列为 “极危” 物种。2021 年,甘松被纳入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但在 2023 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 高等植物卷 2020》中,甘松又被评估为 “近危” 物种。目前,我国针对甘松自然种群的分布范围、资源总量、受威胁现状、与社区文化和经济相关性等的研究相对不足,既无法准确评估甘松的采集利用状况及其可持续性,也缺乏相应数据来有针对性地、分区域地强化对甘松采集与贸易的管理。
自 2021 年起,本项目团队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红原县、松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展开了多年野外调查。通过深入研究,明确了影响当地甘松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和不同地区甘松群落的结构特征,由此借助模型成功预测了其潜在适生区及资源量。此外,团队通过与社区居民、采购商、藏医以及管理人员等多方访谈,全面掌握了当地甘松采集相关的贸易量、采集强度、采集方式,以及这些因素与当地传统知识和生计方式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了生物、环境与社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阿坝州甘松资源可持续采集与管理框架。
但不同区域的甘松种群结构、群落特征、功能性状、遗传多样性、社区生计和利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现有的模型和管理框架难以直接推广至全国范围。为全面厘清国内甘松的分布区及资源量,并构建适用于全国的甘松可持续采集与管理指南,本项目团队计划将研究区域进一步扩展至四川、甘肃和青海的其他主要分布区。后续,团队将系统调查其他地区甘松自然种群的分布、群落结构、生境条件、功能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同时广泛收集甘松采集相关的社区传统知识及市场贸易数据,深入评估影响甘松资源可持续采集的自然和社会制约因素,为甘松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终审委员会经审议认为,本项目团队在过去四年中摸索出了相对成熟、科学且有效的研究方法,已有研究成果已被决策者和管理者应用。同时,本项目能够为监管该物种的各地方及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在加强甘松采集、收购、利用、出口管理以及编制该物种及其他类似药用植物的可持续采集指南方面,提供详实的科学数据及案例参考,因此同意对本项目予以资助。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2执行年
01_广东万山群岛及周边区域白腹海雕繁殖地与繁殖种群调查及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3-2024年繁殖季,在珠海市万山群岛海域内,项目团队对30个海岛进行了调查,共发现7个白腹海雕的繁殖对和巢,其中5对集中在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在所有繁殖对中共有4对繁殖成功,出飞了4只幼鸟。团队还观察到10月白腹海雕开始筑巢,12月新巢筑成,推测产卵和孵卵期在1-2月,育雏期为3- 5月,且多选择在无人岛或岛屿无人区的向海陡坡的树上筑巢。项目团队通过社区访谈和野外调查还发现,白腹海雕过去曾遭遇严重的盗猎,如今该物种繁殖种群数量稀少,主要威胁为缺乏适合繁殖的栖息地。如今仅少数开发程度低、人为干扰少且有高大乔木的海岛上才有繁殖。此外,繁殖期该物种对人为干扰极其敏感,巢附近的人为活动极易导致其弃巢和繁殖失败。若繁殖期遭遇持续恶劣的天气如低温、雨雾等,也可能导致该物种繁殖失败。项目以上所掌握的白腹海雕在这一区域的分布、数量、繁殖行为、周期和成功率等状况以及面临的威胁有效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为保护该物种及栖息地,项目团队通过培训、合作调查及联合举办“首届粤港澳白腹海雕节”等方式,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护林员和当地的志愿者都积极参与到白腹海雕的调查和保护中来。保护区已经成为白腹海雕保护和监测的主体,并从广东省林业厅成功申请到了调查监测该物种的专项经费。当地担杆村也已成为保护和监测白腹海雕的重要支撑力量,安排船只承担每次调查,在日常渔业生产活动中反馈白腹海雕的目击信息,并协同保护区护林员出海巡护。“首届粤港澳白腹海雕节”也成功吸引了市民、游客以及相关保护组织的关注与参与,有效提升了该物种在管理部门和公众中的知名度,为白腹海雕的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第二个执行年的白腹海雕繁殖季,项目团队将继续在万山群岛开展调查,以期掌握整个万山群岛该物种繁殖地和繁殖种群的分布现状,更深入地了解其繁殖行为、特征及面临的威胁。项目还将争取与香港的保护机构开展同步调查,共享研究和保护信息,并通过招募和培训广东沿海各地的鸟类、鲸豚、海洋观察者及海钓爱好者来提供白腹海雕的目击信息,以期更全面地掌握广东沿海和香港这一整片区域的白腹海雕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也藉此网络撬动更多人参与到该物种的研究和保护中来。此外,项目还将通过联合保护区、地方政府部门和社区一起联合编制该物种保护行动计划,让白腹海雕的保护能被纳入到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划中。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守护江苏重要的滨海水鸟保护空缺地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项目团队在已识别的江苏三个滨海水鸟保护空缺地——连云港港临洪-青口-兴庄河口、南通洋口-丰利和南通东凌分别开展了14、13和15轮水鸟调查和威胁监测。累计共记录水鸟112种60万只次,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物种10种、二级重点保护物种16种,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种、濒危物种7种,易危物种10种。这三个地点不仅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而且因为其为不同的鸻鹬类水鸟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因此在保护中都具有重要且独特的价值。此外,项目在春迁、秋迁和冬季对另外三个潜在保护空缺地——连云港绣针、木套及韩口河口、盐城方塘河口南段和南通通州湾的调查结果发现,现有数据至少证实南通通州湾湿地这一个地点符合重要的滨海水鸟保护空缺地的标准。本年度在这个地点共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鸟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鸟9种,IUCN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5种,易危物种5种。这里还是2024年江苏省唯一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的点。
项目团队通过构建威胁因子评估矩阵,基于2019-2024年江苏重要滨海水鸟栖息地的水鸟和威胁信息,识别出在江苏沿海地区 “极高”的威胁因子为滩涂光伏项目建设和风电项目建设,“高”的威胁因子为互花米草、港口建设和产生负面环境影响的生态修复项目,“中等”的威胁因子则包括内塘光伏项目建设、虾棚建设、不可持续的滩涂养殖活动和禽流感。此外,项目在北迁和南迁期对南通洋口-丰利的互花米草治理区开展的6轮水鸟监测结果显示,当地的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保护成效:治理区能在650-730cm的潮位区间为水鸟提供稳定的高潮停歇地。
项目团队通过编制《2022-2023江苏水鸟报告》并寄送多个决策部门,以及成功推动连云港赣榆和南通东凌两处湿地入选成为IUCN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使得调查成果在保护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项目还未通过开发“江苏1%水鸟”网站(www.waterbird.com.cn)、培训40多名公民摄影师、培训当地的观鸟社团以及在当地中小学开展各类博物美育工作,显著提升了项目地公众参与滨海水鸟调查和实地保护的积极性,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在项目的第二个执行年,针对连云港和南通的四个已知重要的保护空缺地,项目将继续开展潮间带滩涂及高潮停歇地的月度水鸟调查和威胁监测,并通过野外调查,验证连云港埒子河口和盐城方塘河口以南地区是否符合重要滨海水鸟保护空缺地的标准。针对江苏滨海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将与专家同行共同研讨江苏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策略。此外项目还将进一步开发"江苏1%水鸟"网站和规范相关的管理流程,以此加强调查结果的应用,通过与如东的地方学校联合建立一间中华凤头燕鸥主题教室,并制作水鸟科普工具包,来继续支持当地学校开展保护相关的博物美育工作,持续推动当地社区关注和参与江苏滨海湿地及濒危水鸟的保护。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3_基于社区参与和多方协作的龙门山猛禽监测与保护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项目使用公众科学的手段,在春秋两季都招募、培训和组织了上百名志愿者,在以大坪村都统岩为核心的多个监测点上对猛禽迁徙的数量、种类及枪声进行记录。2024 年春迁季,在 68 天内共累计记录到 32 种、16933 只猛禽和 532 声枪声;秋迁季在 72 天内,共累计记录 30 种、9229 只猛禽和 200 声枪声。2024 年是龙门山区域监测时间最长、监测到的猛禽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年,监测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里是国内非常重要的猛禽迁徙通道,相比国内其他猛禽监测点,这里具有迁飞区域面积很大、监测难度大、盗猎点多且分散的特点。此外,项目在崇州大坪村通过开展关键人物访谈、老鹰茶话会、观鸟赛和自然研学活动等诸多细致和扎实的社区工作,掌握了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基本状况和需求,提高了社区围绕猛禽观察提升生态旅游品质的兴趣。同时也吸引了社区 100 多人积极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为项目团队提供后勤支持,无偿提供固定监测站点,使项目团队得以从全国招募志愿者并以驻站的形式开展长期监测。在大坪村都统岩山脊这一传统上的打鸟点上,项目团队也第一次没有记录到枪声和其他盗猎行为。项目除了及时报警外,还与当地的行业主管部门、执法部门和村两委建立了沟通渠道,及时沟通汇报监测信息。执法部门因此在当地及周边进一步提高了执法力度,全年共抓获 11 名盗猎人员,并在盗猎高发期开始开展常规性的巡护工作。
在第二个执行年,项目将优化监测方案,增设富强村这一低海拔同步监测点,通过建立志愿者培训体系,提高志愿者的监测能力,完成春秋两季对迁徙猛禽及枪声的持续监测,并提升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对迁徙路线的掌握程度。在大坪村,项目还将继续开展诸多老鹰茶话会、鸟赛和自然研学等社区活动,推动社区制定绿色发展公约,并规划有利于猛禽监测与保护的生态旅游路线,成立1支由村民组成的社区猛禽监测与保护志愿者队伍,培养出社区带头人,初步建立猛禽监测和保护的社区参与机制,并提升社区开发生态旅游意识和能力。项目还将争取在猛禽迁徙季节,建立与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协同机制,通过联合多方开展巡护及执法的联动,进一步摸清盗猎强度及点位,协助执法部门加强执法,有效减少盗猎行为。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4_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恢复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针对邦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年份启动的、总面积约403亩的七个栖息地恢复地块,项目团队与保护区一起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掌握了主要种植的树种、种植年份、种植密度、存活率、树高、胸径、地径、郁闭度和结果情况,测量了520株种植乔木的生长数据,评估了每个地块的栖息地恢复成效与不足。评估结果显示:多数林地急需除草、除藤、补植或增加树种多样性等后期抚育,有些林地还存在病虫害和动物损害,不同林地的抚育需求重点有别,且需要开展定期的监测。基于2023年秋季和2024年春季的评估结果,项目团队与保护区、长臂猿和植被专家共同讨论确定了采种育苗期、移栽苗木期、林地郁闭期、生态作用期四个阶段的评估体系,并为每个阶段制定了具体的恢复成效评估标准。例如,在林地郁闭期应评估先锋树种的冠幅与郁闭度、结果情况,以及藤本与次生树种的存活率和生长情况,而在生态作用期则应重点关注先锋树种的结果期与结果生物量,关注演替顶级和次生树种冠幅生长受先锋树种的影响。此外,评估还确定了弄教至弄扣、弄玉米、下皿后山和弄闲小这四个在三年内需重点开展抚育工作的地块。
项目还组织保护区和邦亮村三个屯的代表40人次外出学习参观,提升了社区参与栖息地恢复的积极性,也增加了通过开展自然体验和研学等活动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兴趣。最终,项目推动上海根与芽与更老屯就共建苗圃暨自然教育基地达成共识,共同完成了基地的规划设计以及前期的整地、蓄水池、引水管道,防牛羊围栏和河沙苗床的建设工作。基地占地面积2亩,建成后,除可通过采种育苗来满足栖息地恢复所需特种苗木的需求外,还将用于开展长臂猿保护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以此增加当地社区的收入和长期持续参与保护区栖息地恢复工作的积极性。更老屯也承诺将20%参与栖息地恢复抚育和监测的收入用于共建苗圃和支持重阳节敬老、文艺队购买服装等集体活动。2024年基地已采集了岭南酸枣、南酸枣、野柿子、香椿这四种长臂猿利用植物的种子,为下一步栖息地恢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执行年,针对已识别的四个重点地块,项目将协助保护区开始建立长期的栖息地恢复监测体系,对这些地块的栖息地恢复状况进行定期的整体监测,并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下设置固定样地,开展自然恢复、直播种子、天然苗移栽、人工种植苗移栽等不同形式的栖息地恢复试验。项目团队将协助保护区对这些试验的效果进行长期监测、记录和评估,在必要时组织周边四个社区的村民参与人工抚育。项目团队还将组织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社区代表外出参访,学习其他保护区的栖息地恢复经验,并在实践中提升育苗、栽种、抚育和监测等各方面的能力,将自然教育基地内的苗圃中可用于长臂猿栖息地恢复的树种达到8种、每种可用的苗木达到100-200株。在与社区、保护区共建自然教育基地上,项目将协调各方共同商议在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中的职责与权利,并就未来自然教育基地的接待机制和路线等达成共识。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一轮 第3执行年
01_人类活动对青海祁连山浅山带荒漠猫种群的威胁评估及保护对策研究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项目团队在30平方千米的青海祁连山浅山带内,通过90多个位点的红外相机布设、200多份粪便样品的食物DNA检测以及11只荒漠猫个体卫星颈圈信息的跟踪,进一步掌握了在植物生长季和非生长季,荒漠猫的日活动节律、平均家域面积、核心家域面积以及主要捕食的动物种类。在本项目区内结果发现,荒漠猫与人类的活动节律呈现明显的时间分离,偏好利用次生灌丛和农田边缘的区域,明显呈现出对人类活动和建筑物的规避;啮齿目、兔形目和鸡形目动物是荒漠猫的主要食物来源,与人类活动伴生的物种(如田鼠、鼢鼠、家鼠等)占其食物的45%左右。
基于以上所掌握的栖息地时空利用特征,项目团队进一步识别出荒漠猫易于遭受路杀的位点和可能遭受到的人为干扰,并以此向地方管理部门提出了包括以下保护建议:1)在植物生长季,加强对次生灌丛中违规放牧、游乐或生火等活动的管理;2)继续保护次生灌丛,并在农田边缘设置缓冲区,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维持荒漠猫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质量;3)实施科学的啮齿类动物管理计划,避免使用对荒漠猫可能有害的灭鼠药物;4)在规划新的道路时,尽量避免穿越荒漠猫的核心家域或活动频繁区,并在关键位点设置限速标志。通过沟通与交流,当地管理部门已表示将在后续工作中将荒漠猫作为重点关注物种,已协调当地的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加强了对伤、病荒漠猫和因人兽冲突而被困个体的救助,并在本项目团队的协调下,成功完成对1只被救助个体的身体状况评估和野外放归。此外,项目团队还发布了多篇科普文章,为地方和国家媒体的相关报道提供科学素材,由此提高了项目地荒漠猫保护工作的知名度。
在未来一年里,项目仍将用红外相机和颈圈定位跟踪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项目地内荒漠猫的种群密度、栖息地利用、同域分布物种和面临的威胁等开展持续监测,以进一步掌握这个分布在城镇周边的荒漠猫种群的动态及栖息地变化趋势。项目还将在门源县选取一片面积相近、远离城镇的近自然栖息地开展同样的研究,以分析荒漠猫在活动偏好、栖息地利用和威胁等方面的差异。项目还将整合历年的调查数据,协同其他研究结果(如同域分布的小型哺乳动物的数据),综合分析荒漠猫与其他兽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了解这种互作对该物种栖息地利用与活动模式的影响。通过整合红外相机数据、物种分布记录和环境变量数据等,项目还将在门源、祁连山及全国三个尺度上系统评估荒漠猫的分布状况,以了解门源县荒漠猫在生态学上的代表性。最后,项目将整合三年的研究成果,综合评估青海门源县荒漠猫的生存状况、与人类的关系及面临的威胁,基于此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等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商讨、制定和实施项目地荒漠猫的保护行动计划,以此进一步推动该物种和栖息地的保护。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02_秦岭细鳞鲑种群动态监测、繁殖生态及保护对策研究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项目团队使用第一年研发出的非损伤性的夜间直接调查法,开展了大量扎实细致的野外调查工作,沿陇县的蒲峪河和洋县的酉水河设置不同海拔的样地和样点,全年共测量到1300多尾秦岭细鳞鲑的体长和年龄,掌握了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内两条河中该物种的分布、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季节性变化,揭示出冬季该物种向低海拔越冬洄游的特征。项目还通过测量栖息地的生物与非生物指标,评估发现两个保护区的栖息地环境较为稳定,但也存在水坝、公路、生活垃圾、农田、修整河堤、放牧等人为干扰。
本期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在野外对该物种开展了创新性的围栏试验和水下摄像,通过构建4个仿生态人工繁育系统和50余个野外胚胎孵化系统,在国内首次成功观测和记录了3对秦岭细鳞鲑的繁殖行为,并掌握了不同环境化学信息、植物分泌物以及亲本信息对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的影响。项目揭示了砂石底质为理想的产卵基质,而高捕食压力会造成胚胎发育形态显著异常、畸形率显著增高。这些繁殖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为之后系统性地开展产卵场保护、栖息地修复以及生活史早期生态适应等相关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项目团队还通过开展培训、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向地方政府提交咨政报告,提升了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成员的能力,提高了政府部门和学术领域对该物种关注度。
在第三个执行年里,项目团队将沿陇县的蒲峪河和洋县的酉水河,持续开展种群密度、分布、体长和年龄的四季监测,并综合三年的本底和监测数据,分析两条河流内该物种的分布模式、洄游特征、年龄结构和种群动态变化。项目还将重点针对秦岭细鳞鲑小微尺度栖息地的环境特征开展实地调研,以便为后期开展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估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繁殖行为和繁殖生态学方面,项目还将继续在野外开展围栏试验和水下摄影,以期揭示秦岭细鳞鲑的繁殖行为谱及胚胎和早期仔稚鱼对温度、水流等关键生态因子的适应性。最后,项目将基于三年的成果,构建基于科学的秦岭细鳞鲑自然种群监测技术体系,并在“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成员”中进行推广、培训和运用。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连续资助笃行计划第二轮 第1执行年
01_基于社区的综合性人熊冲突缓解实践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轮的执行中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1年4月至2024年12月,在青海三江源南部的囊谦县东坝乡,项目联合当地的社区环保团队——“阿宝协会”,以社区为主体,开展了一系列事前预防(房屋防护、食物管理、气味管理、冲突监测)、事中减缓(人身防护)和事后补偿(肇事赔偿申领)的综合实践。在事先预防方面,项目首先在东坝乡果永村进行了试验,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并确定了43 户(约占总户数33%)受害最严重、亟需安装物理防护设施的牧户。这些牧户在安装刺绳围栏和电围栏后,到目前为止只有1户因室内悬挂的风干羊头气味吸引熊入户,且所有设施都维护良好。这种牧民共同建设和维护的房屋物理防护方式不仅在社区内部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在当地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项目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和实践,针对吸引棕熊进入人类活动区域的关键诱因——食物气味,从实践中总结出在项目区最有效预防人熊冲突的方法是:在牧民离开冬季牧场前,把人类的食物储存好、把垃圾清理干净并对房屋的气味进行掩盖。2024年夏,项目着重设计和试点了房屋气味掩盖方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吉赛村 14 户和热拉村 4 户中尝试后,事后只有 1 户因垃圾未处理干净而出现了熊进房子的情况。在事中减缓冲突方面,为避免虫草采集季牧民在野外遭遇棕熊时受到伤害,项目主要设计了人身防护工具包,对果永村80户牧民进行了防熊方法和工具包使用的培训以此提升当地牧民对棕熊的容忍度以及自身防护的能力。在事后补偿上,为帮助牧民更方便地申领到政府的肇事赔偿金,2024年项目通过拜访当地的人寿保险理赔人员,掌握了整个保险理赔的要求和流程并告知了当地社区。
再有效的减缓人熊冲突的措施,都需要每户牧民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因此,第三个执行年项目在吉赛村和热拉村合作设立每村4万元的社区保护和发展基金,通过村民多次集体讨论,让所有牧户都参与讨论并共同制定出了社区基金的管理规则和集体防熊制度,并将社区基金的一部分利息收入用于集体防熊事务,每家每户也承诺在搬离冬季定居点时,搬走屋内的食物,清理屋内的垃圾并用药品进行房屋的气味掩盖。果永村也将相关的管理要求纳入了村规民约进行实施。三个社区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了自我管理、讨论和决策的能力,其应对人熊冲突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这一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还建成了一个全乡80%牧户参与的东坝乡人熊冲突记录和监测群,群中的牧民按统一的监测表格,记录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冲突时间、牧户和损失情况,2022 年 9 月 - 2024 年 10 月,该监测群共记录社区人熊冲突146起,项目由此逐渐探索出了通过牧户监测、分享棕熊行为及预判轨迹来预警的机制。
项目在本轮执行中不仅初步摸索出了可行的社区合作机制与有效的社区工作路径,还通过公共媒体和自媒体的传播,如在青海更新、印制、发放了500册第三版的防熊手册,引起了省内外相关政府部门、机构和个人对青藏高原人熊冲突问题的关注和支持。项目团队在社区和政府中起到了衔接作用:一方面协助政府已有政策在社区合理落地,另一方面又通过社区实践为当地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思路。
在下一轮实施中,项目团队会坚持将科学研究和在地实践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探索、完善并标准化气味掩盖方法,并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引入无人机与AI技术,尝试建立牧民参与的高科技监测、预警和驱赶系统。项目还将通过推动社区基金的持续运营和良好管理、识别和培养社区骨干、建立社区防熊工作小组、将社区基金的部分收益用于事后补偿等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撬动社区内部的参与,让社区防熊管理制度在东坝乡的三个村得到有效落实,切实减少人熊冲突的发生。此外,项目还将在歇武镇探索如何与当地政府、社区合作进行垃圾填埋场与周边社区的协同防护,以减少棕熊对人类垃圾和食物的依赖。项目团队还会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监测人熊冲突的减缓效果,不断记录、梳理和总结社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沉淀和总结出可供借鉴的基于社区的综合性人熊冲突缓解模式。
*图片版权:申请团队
-----------------------------------------------
※为保证资助项目的公正性,现将该入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5年4月1日-2025年4月15日,如对以上评选结果有异议,请反映至质兰基金会:contact@izhilan.org。
※如有机构/团体/个人公示期内被查出问题且属实,将撤销其入选资格。
感谢参加本次新项目招募评审的质兰顾问(排名不分先后):诸川汇、黎晓亚、顾垒、刘炎林、李静、范敏、康蔼黎、吴浩瀚、张健。
头图图片版权:©沙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