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
Gan Song
甘松资源调查、评估及社区保护
项目编号
202301001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74.8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144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9974.8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200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04 至 2024-09(第2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4-12-16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主动放弃)
项目执行人
魏培(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草甸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四川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岷山—横断山北段区
项目摘要
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为喜马拉雅地区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是我国传统藏药原料。主要依据该物种在印度地区严重的种群下降趋势,IUCN(2015)将甘松受威胁等级评定为“极度濒危”。《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甘松评估等级为“无危”,但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同时由于甘松根状茎及其副产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需求量和国际贸易量逐年增长,但缺乏系统的保护与管理,甘松资源或面临着潜在的威胁。在我国,甘松采集关乎地方生计,采挖行为普遍,保护与管理体系亟待完善。本项目选取青藏高原牧区为研究区,深入调查当地甘松自然种群的分布,种群、群落及生境特征,模拟预测其适生区和潜在资源量;同时调查地方生计和社区传统知识,结合甘松生活史分析种群动态特征,验证采挖对其资源量的影响。项目为甘松在中国受威胁现状评估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结合栖息地生境和人为活动从生活史角度明确甘松自然种群可持续的限制因子,综合地方生计和传统文化,推动构建以社区为主体,政府、企业、科研共同参与的甘松可持续利用、管理和保护示范。项目成果将以数据集、科学论文及甘松社区保护与管理示范的形式呈现。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项目完成了对四川阿坝州红原县52个甘松分布点和12个代表性样地的初步调查,获得了甘松生境条件、典型群落特征等数据;结合生物气候模型,对甘松的适宜生境和主导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筛选,模拟出甘松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潜在适生区;结合群落调查数据,建立了甘松资源量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关模型,对甘松资源量进行了初步模拟。此外,项目还对红原县10个乡镇共计219户代表性牧民进行了生计调查及传统知识访谈,调查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药材资源认知、采挖行为、生态保护意识及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决定等信息,分析了决定居民采挖行为的主要因素,初步获得了威胁甘松可持续采集的因子。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项目将扩大调查范围至松潘县、阿坝县和若尔盖县,进一步补充野生甘松群落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甘松资源评估模型的精度,以期获得相对可靠的国内潜在甘松资源量的估计值。此外,项目还将通过调查不同采挖强度下甘松种群的动态情况、补充调查与评估与甘松利用相关的当地传统文化知识,初步构建出一个甘松野生资源的可持续采集、利用和管理框架。
项目成果
2023年6-7月,项目对四川阿坝州甘松集中产区的红原、若尔盖、阿坝和松潘四县开展了调查,新增56处甘松自然分布点位和38个甘松群落样地,记录了甘松自然生长环境和群落的诸多指标,如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生境类型、土壤温湿度、土壤电导率、土壤pH、草场放牧强度、草场采挖情况、甘松种群大小和密度、群落物种的高度和盖度等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甘松喜生3300–3900米的牧区草地或灌丛,多见于土壤条件较好的山坡或洼地中,在半农半牧的林区偶有分布、储量较低。在牧区,放牧强度对甘松种群密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放牧强度大的地方,甘松植株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明显偏小。长期持续采挖对甘松种群密度和地上生物量有可见的抑制作用。若尔盖县甘松种群由于采挖强度相对较低和较高的保护意识,甘松种群的整体长势更好,密度也更大。在调查的四个县中,松潘县的甘松分布最为狭窄,仅在主寺镇一带有见。

基于上述宏观调查的结果,借助新增的样地调查结果,对先前创建的甘松潜在分布区和资源量预测模型进行了优化:对甘松自然分布点进行3km、5km和7km的空间稀疏处理、校正和扩增环境变量;补增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层等,使得模型的拟合情况从良好变为极好,从而更精准地预测了中国境内甘松自然种群的潜在分布概率及潜在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在国内,甘松的自然种群主要的潜在适生区为西藏、云南、四川、青海和甘肃。其中,四川的甘松高适生潜在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且以西部高海拔山区的分布最为集中,尤其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其拥有的甘松适生区总面积不仅约占四川的一半,其拥有的甘松潜在资源总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阿坝州的甘松集中产区四县,甘松潜在的资源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若尔盖县、阿坝县、红原县和松潘县。

甘松的采集和利用,除受制于其自然分布外,还与其有效成分——甘松酮的含量高低密切相关。项目经实验测定发现:在阿坝州的四县中,一龄以上甘松植株,甘松酮含量均随龄级增加而增高;生境类型差异及人为干扰的影响,也会反映在甘松酮的单株含量上,而非甘松自然种群的生物总量上。山坡所产甘松的甘松酮含量较洼地的高,灌丛生境的较草丛生境的高;采挖过的生境较无采挖的高。

2024年2月-3月项目通过调查与甘松利用相关的当地传统文化知识及地方生计,访谈了近500户牧户和几十位收购商、藏医、宗教人士、林草局工作人员等,调查结果显示:红原县、阿坝县、若尔盖县每年分别可收购甘松干品500吨、200-400吨和50-60吨左右。各县甘松年收购量级,除能直接反映各县甘松资源的质量优劣及采集强度外,还折射出个人主观意识及政策导向的影响,如若尔盖县政府倡导保护性利用,管理跟得上,使得甘松采集有节制。作为阿坝州重要生计来源之一,甘松的采集,总体而言,多集中在每年的4月-9月,以采挖3-5年株龄的甘松居多,采挖时会遵循采大留小、秋季采挖主动埋种、土壤就地回填等有利于甘松种群可持续恢复的做法。目前,阿坝四县甘松资源采集量远低其潜在资源总量的10%。项目据此初步制定了适用于阿坝州的甘松可持续采集和管理框架,着重建议:1)趁早限定甘松采挖配额(最高不高于当地资源总量的10%);2)及早倡导最低年限为3年的轮采制度;3)适时规范那些利好于草场和甘松种群恢复的采挖行为和范式,4)联手药材收购公司界定入药的优质甘松类型,利用其“终端约束力”,从源头上减少对收购不达标甘松的肆意采挖,共同推动甘松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和建议为相关决策者审查项目地的甘松出口申请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本地甘松采集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