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岛
Naozhou Island
硇洲岛西埠村可持续渔业社区发展项目
项目编号
2023040561A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8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8000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07 至 2024-06(第2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4-09-26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主动放弃)
项目执行人
邓剑媚
第三方托管机构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海岛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农林渔业的可持续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广东
项目摘要
位于雷州湾东部海面的硇洲岛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这里不仅有悠久丰富的人文历史,周围的滩涂和海域内还生活着中华鲎、圆尾鲎、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等许多珍稀濒危海洋生物。本项目团队由出生于本岛传统渔业社区的返乡青年牵头成立,从2020年就开始通过策划组织渔村儿童的公益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当地海岛和海洋面临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净滩、解救渔网中的中华鲎等活动参与保护行动。本项目在三年内拟通过民间渔业传统知识的挖掘和展览、渔民环境口述史的调查、社区儿童的环境教育、渔民渔业行为的改变、负责任海岛生态旅游方式的推广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和培养社区内生的保护力量,促进当地可持续渔业的发展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当地居民和旅行者对濒危物种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从根源上去应对鲎、鲸豚等濒危海洋生物的兼捕、非法食用或买卖等问题。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作为一群思想活跃、年轻多元的在地青年,项目团队通过帮渔民解渔网、跟船出海收网等方式,将调查与社区的生产生活融合在一起,不仅从整体上对西埠村渔业资源和生计的历史变迁与现状、渔民的传统文化等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文本梳理,还在访谈中了解到:硇洲岛周边海域近十年内还有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海龟、鲎等珍稀濒危物种生存;几十年前甚至还有海龟上岸产卵;这些海洋生物仍面临流刺网和拖网的误捕、非法贸易/食用以及栖息地破坏等的威胁。团队基于已有的工作基础在社区推动成立了儿童社,并以此作为社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主题课程、放映会、科普等各种活动形式,增强了社区儿童的环保意识、文化自信,并撬动他们积极参与到解救鲎的行动中,累计放归被渔网缠住的鲎529只。此外,项目成员还通过外出参访学习及参加田野营培训,提升了团队的调查和社会工作能力,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项目拟在第二个执行年内,通过入户访谈、码头和市场调查、相关部门的走访,进一步了解西埠村的社会结构、治理机制及自然资源状况,初步识别出社区现有渔业活动对环境的威胁。除了继续协助儿童社开展活动,提升儿童群体参与的自主性外,项目还将通过组织青年人对话营、老人理发日、《西埠人的生计和文化》共读座谈会、初步打造乡土海洋博物空间、举办“西埠海洋文化市集”小展览等活动,撬动更多村庄内的不同群体关注并参与可持续渔业的发展中来。
项目成果
本年度,项目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初步掌握了西埠村226户892名村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居住空间的分布、房屋结构和集体治理现状。通过多次走访市场码头并与专家合作开展调查,项目团队还掌握了本岛的海洋自然资源。调研结果显示,本地渔获物共计348种,鱼类最多,共219种,其次为甲壳类,共60种;潮间带海洋生物共计383种,软体动物最多,共233种,其次为节肢动物,共82种。

经过多年的访谈,项目团队清晰勾勒出了当地渔业的发展脉络。受渔业资源萎缩影响,硇洲岛西埠村的远洋渔业已逐渐转型为近海海蟹捕捞。当地渔民以家庭或核心家族为单位,夏季捕捞花蟹、红蟹及三眼蟹,冬季捕捞冻蟹。这一转型标志着1978年国家提出的“大力保护资源,调整近海作业,开辟外海渔场”的方针政策在西埠村目前已不再适用。1995年国家推行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能为本地的近海捕捞渔业提供有力支撑。在西埠村,近海海蟹捕捞始于1994年,2010年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与该村传统海洋渔场中鲍鱼、黄花鱼、马鲛鱼、马友鱼等高经济价值鱼类和贝类减少、渔业法提倡渔民转产转业的政策密切相关。

在本年度的走访过程中,项目团队基本掌握了西埠村目前的渔船类型、主要作业方式,以及渔民对捕捞物、兼捕物的认知状况和养殖户的养殖行为。调查发现,西埠村目前仍以小型生计渔业为主。同时,团队识别并记录了周边海域存在的破坏海洋环境的渔业行为,如外来渔船使用底拖网和电网,严重破坏渔业资源;本地渔民使用的流刺网对中华鲎、绿海龟、印太江豚、中华白海豚等濒危物种的兼捕;对虾养殖的废水排放和污染。这些调研结果为后续开展海洋保护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西埠村渔民在访谈时也反馈:“电网拖网捕鱼,弄没了鱼虾,海瘦了,不如以前肥了”,“流刺网捕捞,影响则要小得多,是较长久的捕捞法子”,“养殖塘养殖废水、船只油污及工厂污废水等,破坏了硇洲岛周边海洋环境,海草少了,海龟没了,其他海洋动物,鱼虾什么的要么个头变小了,要么数量少了,难抓了”,“近海地方,虾蟹喜欢礁石多的地方,鱼喜欢沙质海滩;深水鱼春分左右多;捕鱼靠鱼群发出的声音判断鱼群分布海域等等”,“网缠到的鲎、中华白海豚(俗称:白鯃)、海龟(俗称:甲鳖)、江豚(俗称:海猪)现在都不能吃了,都应放归”。

项目团队在西埠村以儿童为中心,以传统文化为抓手,推动社区解决近海濒危物种的兼捕问题。西埠村的海蟹捕捞,主要采用流刺网作业,海上作业通常需要1-3名男性;出海归来后,蟹网会被运上岸,渔民渔嫂争分夺秒将有经济价值的螃蟹从渔网上解下之后,渔嫂再清空渔网上的兼捕物(含副渔获物、垃圾和废弃渔具等),以备日后再用。清理下来的兼捕物,在2021年之前,会被直接遗弃在海边,任由海浪处置;2021年之后,则会集中投放在临海垃圾池内,集中加以焚烧处理。如此一来,若兼捕到鲎,也会被当成垃圾处理。项目建立的西埠村巡护守鲎小分队,由村中儿童负责走家串户,统一收集渔民从渔网上清理下来的鲎,并适时放归大海。在巡护守鲎小分队的感染下,村民积极予以配合,有的甚至还会主动将鲎单独摘放,并亲自送交给巡护小分队,由其集中海放。

项目团队在本年度共组织了40 场社区儿童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儿童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显著提高了他们参与社区各类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项目团队还通过组织青年人对话营、《西埠人的生计和文化》共读座谈会、“西埠海洋文化市集”小展览、老人理发日活动、海洋乡土博物空间打造、渔村导赏、神明文化导赏、乡土文化课堂、外出学习参访等主题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与村民建立起更紧密和深厚的关系。这些活动成功吸引了村中男性渔民参与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年长渔民也分享了可持续渔业相关的传统智慧。2022年至2024年6月,项目共记录到社区儿童家长及公众救鲎事件145次,解救鲎801只,大大降低了鲎被兼捕上岸后的死亡风险。项目倡导的“关爱兼捕珍稀海洋生物,推动可持续海蟹捕捞,力创新时代新渔业“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村民的响应和支持。
项目活动
2024
May03
办一场以“神明”为主题的座谈会不是为了给疑问获取准确的答案,而是在讨论问题与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兴趣的产生、角色身份的差异和“民间派”与“学院派”互动时产生的碰撞,藉此寻求与来自西埠村内外的岛民产生联系的可能。
2023
Aug26
2023年8月,我们在西埠村开展了为期3天2夜的海边青年对话营。西埠村青年人佟萍和妃珍爷爷对话西埠故事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后续佟萍也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事情,记录渔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