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海雕
White-bellied Sea Eagle
广东万山群岛白腹海雕繁殖地与繁殖种群调查及保护
项目编号
202307030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23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9988.9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62001.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10 至 2024-10(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4-11-28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项目执行人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海岛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广东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南海保护区域
项目摘要
白腹海雕是分布于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的一种大型猛禽,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沿海及岛屿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和生态安全的指示物种。白腹海雕在我国仅分布于华南沿海,曾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以往的调查研究很少,保护也未得到重视。随着华南沿海及岛屿的开发,白腹海雕在国内的繁殖地已所剩无几。2021年,白腹海雕被提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进一步提升,但基础信息和保护措施仍然缺乏。除香港地区有约10对的稳定繁殖种群外,目前仅知广东珠海万山群岛有确定的白腹海雕繁殖地,但当地白腹海雕的种群数量、繁殖行为、栖息地状况等重要的生物学、生态学信息尚未进行过调查,并且当地正面临着海岛开发的趋势,尚无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本项目预期通过对万山群岛的白腹海雕繁殖地进行野外调查,掌握白腹海雕的种群数量、繁殖周期、营巢栖息地环境特征等关键信息,了解威胁白腹海雕繁殖的干扰因素,会同当地自然保护区、社区及观鸟志愿者,形成多方参与的保护措施,保证白腹海雕繁殖种群的延续。
资助理由
白腹海雕是一种分布于印度至澳大利亚的沿海地区及岛屿上的大型猛禽。在我国除香港地区记录到约10对繁殖个体外,广东、澳门、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的沿海地区和岛屿都鲜有繁殖群体的记录。与其他大型猛禽一样,白腹海雕在繁殖期对人为活动极其敏感,即使不直接伤害,巢穴附近的道路工程建设、海面频繁密集的船只来往、无人机的趋近、旅游开发等都可能造成亲鸟弃巢而繁殖失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及岛屿的逐步开发,大部分适于白腹海雕繁殖的栖息地都已丧失,而对该物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却还远远落后于保护的需求。白腹海雕也在2021年被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本项目拟在三年内,联动当地观鸟组织、保护区及社区,通过开展繁殖期的野外调查,全面掌握广东万山群岛白腹海雕繁殖种群的分布、数量及变化趋势,评估其繁殖状况及威胁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培养在地保护力量以及共同制定与实施白腹海雕的保护行动计划,来有效推动万山群岛的白腹海雕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终审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价值,同意予以资助。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3 - 2024 年繁殖季,在珠海市万山群岛海域内,项目团队对30个海岛进行了调查,共发现7个白腹海雕的繁殖对和巢,其中5对集中在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在所有繁殖对中共有 4 对繁殖成功,出飞了 4 只幼鸟。团队还观察到 10 月白腹海雕开始筑巢,12 月新巢筑成,推测产卵和孵卵期在 1 - 2 月,育雏期为 3 - 5 月,且多选择在无人岛或岛屿无人区的向海陡坡的树上筑巢。项目团队通过社区访谈和野外调查还发现,白腹海雕过去曾遭遇严重的盗猎,如今该物种繁殖种群数量稀少,主要威胁为缺乏适合繁殖的栖息地。如今仅少数开发程度低、人为干扰少且有高大乔木的海岛上才有繁殖。此外,繁殖期该物种对人为干扰极其敏感,巢附近的人为活动极易导致其弃巢和繁殖失败。若繁殖期遭遇持续恶劣的天气如低温、雨雾等,也可能导致该物种繁殖失败。项目以上所掌握的白腹海雕在这一区域的分布、数量、繁殖行为、周期和成功率等状况以及面临的威胁有效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

为保护该物种及栖息地,项目团队通过培训、合作调查及联合举办“首届粤港澳白腹海雕节”等方式,使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护林员和当地的志愿者都积极参与到白腹海雕的调查和保护中来。保护区已经成为白腹海雕保护和监测的主体,并从广东省林业厅成功申请到了调查监测该物种的专项经费。当地担杆村也已成为保护和监测白腹海雕的重要支撑力量,安排船只承担每次调查,在日常渔业生产活动中反馈白腹海雕的目击信息,并协同保护区护林员出海巡护。“首届粤港澳白腹海雕节”也成功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以及相关保护组织的关注与参与,有效提升了该物种在管理部门和公众中的知名度,为白腹海雕的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