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
Qi Lianshan
人类活动对青海祁连山浅山带荒漠猫种群的威胁评估及保护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
202307049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8.8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27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99949.09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33025.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3-10 至 2024-12(第2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5-03-05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项目执行人
李晟(北京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森林、农田、灌丛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青海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祁连山区
项目摘要
荒漠猫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是唯一的中国特有猫科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和中国红色名录分别评估为易危(VU)和极危(CR)。目前对于荒漠猫的调查和研究十分有限,缺少实地展开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信息。本项目团队前期调查发现,青海门源县分布有稳定的野生荒漠猫种群,对人类改造后的环境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对人工造林地及农田有较高利用率,然而也因此面临着多种人类活动的威胁。前期调查结果显示,该荒漠猫种群所受的关键威胁包括:1)交通运输导致的路杀,2)毒杀啮齿类和鼠兔引起的二次中毒,3)与家猫的杂交。本项目计划结合项目团队正在开展的荒漠猫生态学野外研究,在已有的红外相机调查、栖息地调查、荒漠猫个体卫星定位颈圈追踪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入户访谈、红外相机与追踪数据分析、高风险区识别等方式,了解荒漠猫在空间分布上对人类干扰的反应,评估各因素对荒漠猫造成威胁的程度,并研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推动在地的保护行动以缓解或消除关键的威胁。此外,还计划与国家公园管护站合作,通过培训、科普宣传等方式,提升当地对荒漠猫的保护管理能力,提高当地居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主要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本项目通过布设红外相机,调查了野生荒漠猫对农田、草地、原生灌丛及退耕还林后恢复的次生灌丛这四类生境的时空利用情况。结果显示荒漠猫偏好遮蔽度更高的生境,尤其偏好利用次生灌丛;在植物生长季,荒漠猫主要利用次生灌丛,也利用农田、原生灌丛和草地;在非生长季,则对农田和草地的利用率降低,对次生和原生灌丛的利用率增加;荒漠猫对农田、草地的利用主要在夜晚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时;而对隐蔽性较高、人类活动强度较低的次生或原生灌丛的利用则主要在白天。项目还通过开展社区问卷调查、佩戴卫星定位颈圈以及与其他遗传学研究团队合作的方式,对投毒灭鼠导致的二次中毒、路杀及与家猫的杂交这三类威胁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协助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管理局开展了相应的保护行动:在识别出的荒漠猫路杀高风险路段安装了5个道路提示牌,以提醒司机减速慢行,注意避让动物;由当地管护站向当地居民发放荒漠猫的科普宣传册,以减少当地的灭鼠行为;并在管护站等宣传科普基地放置荒漠猫保护知识展板,普及荒漠猫的保护知识。本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里不仅初步掌握了荒漠猫全年的栖息地利用模式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填补了该物种相关信息的空白,而且还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了切实的保护行动,推动了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在第二个执行年中,项目将结合红外相机调查、粪便DNA分析及猎物资源调查的方法,从时间、空间、食性等多个维度来进一步分析荒漠猫的栖息地偏好,以此评估人类各种活动对荒漠猫栖息地的积极及负面影响,为之后提出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项目还将继续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当地林场和管护站合作,加强荒漠猫相关的宣传与管护工作。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项目团队在30平方千米的青海祁连山浅山带内,通过90多个位点的红外相机布设、200多份粪便样品的食物DNA检测以及11只荒漠猫个体卫星颈圈信息的跟踪,进一步掌握了在植物生长季和非生长季,荒漠猫的日活动节律、平均家域面积、核心家域面积以及主要捕食的动物种类。在本项目区内结果发现,荒漠猫与人类的活动节律呈现明显的时间分离,偏好利用次生灌丛和农田边缘的区域,明显呈现出对人类活动和建筑物的规避;啮齿目、兔形目和鸡形目动物是荒漠猫的主要食物来源,与人类活动伴生的物种(如田鼠、鼢鼠、家鼠等)占其食物的45%左右。

基于以上所掌握的栖息地时空利用特征,项目团队进一步识别出荒漠猫易于遭受路杀的位点和可能遭受到的人为干扰,并以此向地方管理部门提出了包括以下保护建议:1)在植物生长季,加强对次生灌丛中违规放牧、游乐或生火等活动的管理;2)继续保护次生灌丛,并在农田边缘设置缓冲区,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维持荒漠猫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质量;3)实施科学的啮齿类动物管理计划,避免使用对荒漠猫可能有害的灭鼠药物;4)在规划新的道路时,尽量避免穿越荒漠猫的核心家域或活动频繁区,并在关键位点设置限速标志。通过沟通与交流,当地管理部门已表示将在后续工作中将荒漠猫作为重点关注物种,已协调当地的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加强了对伤、病荒漠猫和因人兽冲突而被困个体的救助,并在本项目团队的协调下,成功完成对1只被救助个体的身体状况评估和野外放归。此外,项目团队还发布了多篇科普文章,为地方和国家媒体的相关报道提供科学素材,由此提高了项目地荒漠猫保护工作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