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Xi Shuangbanna
以萤火虫为指示物种的森林土壤健康评价与保护探索
项目编号
2023100521A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8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4-01 至 2025-06(第2年)
项目执行人
徐国瑞
第三方托管机构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推动社区参与保护
农林渔业的可持续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云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西双版纳区
项目摘要
土壤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健康的土壤是维持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的关键。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的保护关注较少,且已有的关于土壤可持续性的保护多集中在减缓侵蚀上或者对其粮食产量的改善上。自然保护并不针对土壤,没有具体的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对于土壤生物及其功能的保护效果十分有限。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萤火虫的幼虫取食蜗牛、蚯蚓、蛞蝓等软体动物,对植物幼苗具有保护作用,是生态有益昆虫。其中,扁萤属萤火虫仅分布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国家及东南亚国家,该属在中国共有11种,云南达到了9种。萤火虫的幼虫占其总生命周期的3/4(9个月)以上,但其栖息地的土壤健康受到的关注与保护较少。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本项目第一年度的实施已掌握了该地区萤火虫种群分布及栖息地现状,拟在第二年度展开栖息地土壤健康评价,结合对当地村寨可达性、结合度、自然条件和保护意愿的调研,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萤火虫种群现状知识宣传和栖息地土壤健康知识培训,最为第三年度探索以萤火虫为指示物种的土壤生态系统评价与保护模式的推广,推动当地社区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一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通过细致扎实的野外工作,项目在补蚌村、曼打鸠村及版纳植物园,顺利完成了经济林、疏林开阔地、次生林及热带雨林四种类型的森林中,萤火虫成虫和幼虫种类、分布、种群密度和栖息地的年度调查,并对不同项目地、不同林型下萤火虫成体的种类、多度、丰度和种群密度进行了初步的比较。调查结果显示黄宽缘萤、熠萤属和边褐端黑萤是项目地的优势种,不同林型下的萤火虫群落组成差异显著,疏林开阔地和橡胶林中以黄宽缘萤为主,而次生林和雨林中以扁萤属、棘手萤属和熠萤属为主。项目还掌握了本年度萤火虫成虫和幼虫栖息地的植物群落组成、冠层开阔度和凋落物厚度,掌握了栖息地中萤火虫的主要食物资源(蚯蚓、蜗牛和蛞蝓)和地表的节肢动物(蚂蚁和蜘蛛)及植食性直翅目昆虫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团队还通过多个社区的访谈认识到极端干旱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萤火虫及栖息地森林土壤健康状况构成的威胁不可忽视,并初步掌握了杀虫剂及光源污染等威胁的状况。这些都为下一年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第二个执行年里,项目将加强对天气情况的关注,抓住萤火虫活动的关键时间段,继续开展三个项目地四种林型下不同季节萤火虫幼虫的种类、分布、种群密度和栖息地的调查,并基于两年调查数据的分析,初步构建包括有机碳、土壤持水能力、土壤肥力、分解能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五类评价指标在内的森林土壤健康综合评估体系,同时结合萤火虫的食物资源调查,总结出将萤火虫作为森林土壤健康评价的指示物种的适用范围与前提条件。此外,项目还将与第一年筛选出的社区,沟通建立萤火虫保护示范区的意愿与可能性,讨论保护行动并争取避免土地开发利用引发的生境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