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
Qin Ling
秦岭细鳞鲑种群动态监测、繁殖生态及保护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
202501073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10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6890.91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5-04 至 2026-03(第3年)
项目执行人
夏继刚(重庆师范大学)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河流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陕西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秦岭区
项目摘要
秦岭细鳞鲑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第四纪冰期孑遗物种。由于栖息地破坏叠加气候变化以及非法捕捞等因素致使该物种分布区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然而,在本项目实施以前,其自然种群的监测与保护十分匮乏,一直缺乏科学系统的调查研究与保护行动。鉴于该物种种群衰退的严峻形势,亟需摸清其自然种群本底数据、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项目拟在我们十余年来对秦岭细鳞鲑扎实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该物种保护的根源性问题,深入开展(1)种群动态监测、(2)繁殖特性与生态需求研究、(3)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并基于以上调查研究推进系列学术交流与科普传播、构建科学的种群监测体系、推动保护行动落地。项目成果将以研究报告、科学论文、调查技术手册、科普传播与媒体报道等形式呈现,可为秦岭细鳞鲑自然种群长期监测及其溪流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依据,并为其它珍稀鱼类监测保护提供示范。
近两年项目团队通过多次野外调研,获得了大量秦岭细鳞鲑影像资料及其种群本底数据,通过多种形式将研发的方法体系向“保护网络成员”进行推介,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项目第三年将重点探明秦岭细鳞鲑种群变动规律及小微尺度栖息地环境特征,构建基于科学证据的自然种群监测技术体系。
资助理由
项目评估委员会同意对该项目继续予以资助,并认为项目在第二个执行年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项目团队使用第一年研发出的非损伤性的夜间直接调查法,开展了大量扎实细致的野外调查工作,沿陇县的蒲峪河和洋县的酉水河设置不同海拔的样地和样点,全年共测量到1300多尾秦岭细鳞鲑的体长和年龄,掌握了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内两条河中该物种的分布、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季节性变化,揭示出冬季该物种向低海拔越冬洄游的特征。项目还通过测量栖息地的生物与非生物指标,评估发现两个保护区的栖息地环境较为稳定,但也存在水坝、公路、生活垃圾、农田、修整河堤、放牧等人为干扰。

本期项目最大的亮点是在野外对该物种开展了创新性的围栏试验和水下摄像,通过构建4个仿生态人工繁育系统和50余个野外胚胎孵化系统,在国内首次成功观测和记录了3对秦岭细鳞鲑的繁殖行为,并掌握了不同环境化学信息、植物分泌物以及亲本信息对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的影响。项目揭示了砂石底质为理想的产卵基质,而高捕食压力会造成胚胎发育形态显著异常、畸形率显著增高。这些繁殖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为之后系统性地开展产卵场保护、栖息地修复以及生活史早期生态适应等相关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项目团队还通过开展培训、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向地方政府提交咨政报告,提升了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成员的能力,提高了政府部门和学术领域对该物种关注度。

在第三个执行年里,项目团队将沿陇县的蒲峪河和洋县的酉水河,持续开展种群密度、分布、体长和年龄的四季监测,并综合三年的本底和监测数据,分析两条河流内该物种的分布模式、洄游特征、年龄结构和种群动态变化。项目还将重点针对秦岭细鳞鲑小微尺度栖息地的环境特征开展实地调研,以便为后期开展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估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繁殖行为和繁殖生态学方面,项目还将继续在野外开展围栏试验和水下摄影,以期揭示秦岭细鳞鲑的繁殖行为谱及胚胎和早期仔稚鱼对温度、水流等关键生态因子的适应性。最后,项目将基于三年的成果,构建基于科学的秦岭细鳞鲑自然种群监测技术体系,并在“秦岭细鳞鲑保护网络成员”中进行推广、培训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