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
Hai Nan
海南坡鹿野外生态适应机制与野生种群恢复研究
项目编号
201910026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9.9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38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61174.47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22971.74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0-01 至 2021-06(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2-06-01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失去资格)
项目执行人
刘辉(海南大学林学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湿地、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海南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海南岛中南部区
项目摘要
海南坡鹿属于鹿科鹿属,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20世纪 80年代, 海南坡鹿一度濒临灭绝,积极的保护措施使大田保护区种群数量高峰期恢复到1600多头。2003年至 2005年, 504头海南坡鹿在猕猴岭保护区、保梅岭保护区及赤好岭和温村保护站3个地区野放,其中最多的为猴猕岭保护区的296头。但栖息地破坏和非法盗猎对野放种群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据悉目前仅猴猕岭保护区存在围栏外野生种群,但种群数量、构成及分布规律不清;尤其雨季水库涨水期,坡鹿藏匿于林中,很难发现踪迹,为科学管理带来诸多困难。近年来非法盗猎事件鲜有发生,但该种群未呈现出明显增长,具体威胁和限制因子尚不清晰。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法、样线调查法和红外相机调查法对猴猕岭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进行调研,主要目标为1)了解猴猕岭保护区海南坡鹿种群分布现状及季节性迁移规律;2)阐明海南坡鹿野生种群恢复限制因子及威胁因素。本项目将全面掌握海南坡鹿野外生存现状,找出种群恢复限制因子,以便更好理解该物种野放后的生态适应性机制,为后续保护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资助理由
海南坡鹿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历史上由于捕猎和栖息地减少等原因,数量最少时仅有26头,之后通过圈养等逐渐恢复。2003年至 2005年间,海南坡鹿被野放至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后虽曾开展过数次种群数量调查,但近些年来并没有开展过系统调查,具体的种群数量构成、分布规律、生存状况和威胁都不清楚。该项目的开展,将有助于了解该区域内海南坡鹿的真实种群数量、分布和生存状况,掌握海南坡鹿面临的威胁及程度。在此基础上,项目若能与各关键利益相关方共同合作,探索出可行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则对海南坡鹿的保护、种群恢复及未来的野放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在国内,珍稀动物的野放和野生种群天然复壮的保护实例较鲜见。相应地,跟踪野放成效并倒推检验既往野放有效性的工作也少之又少。项目对海南坡鹿重新引入猴猕岭保护区(非原生分布范围)后的物竞天择的情况进行了个案研究。根据此物种的生活习性,结合当地民众对其出没情况的了解,项目划定的野调范围,含广坝水库南侧的坝区及其周边疏林地,属海南坡鹿野外遇见率普遍反映较高的区域。项目在调查区域内海拔350以下的区域沿选定的样线共布设红外相机20台,红外监测有效覆盖面积约占猴猕岭保护区总面积的六分之一。项目共成功回收16台相机,经信息整理后发现,6台相机有效捕捉到的海南坡鹿活动影像或痕迹共计19条,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拔221米之下一面积约为3.5-4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红外记录同时拍摄到了海南孔雀雉、原鸡、白鹇、豹猫、猕猴、黒鸢、赤腹松鼠、野猪、倭松鼠的活动影像,但未记录到赤麂、水鹿等同域伴生动物或海南坡鹿天敌物种的出没情形。结合社区访谈信息和红外影像记录数据,项目初步推测:调查区域内海南坡鹿的种群数量约为10头左右。该结果置信度受限于研判信息的精确度,如不同海南坡鹿个体识别的准确度等。虽调查区域未涵盖猴猕岭全域,但上述调查数据还是间接反映出调查区域内海南坡鹿的数量与理论预期的存有量级之间的差异,因为2009年猴猕岭保护区海南坡鹿的数量曾高达700余头。为了解海南坡鹿种群波动的影响因素,项目还对海南坡鹿现有和有历史分布的保护区附近的21个村庄共212人次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到海南坡鹿可能会受到非法捕猎、天然栖息地面积萎缩、人为经济活动引发的栖息地扰动等因素的影响,但无法明确这些影响因素的实际影响情况及范围。遗憾的是,此次实际调查所获的海南坡鹿有效影像数据非常有限、数据粗放,无法准确估计该保护区野放坡鹿种群的实际分布范围、种群大小及迁移规律、无法阐明野生坡鹿种群直接及潜在的威胁因素和人为限制因子,未能实现原定目标,若要进一步推动目标的实现,宜改进现有的调查方法和努力量,找寻更好的调查思路和调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