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Jiang Su
涉穿山甲案件犯罪学研究及执法能力培训
项目编号
2019100291A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个人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50000.0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0.00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0-01 至 2021-02(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1-06-01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失去资格)
项目执行人
刘昌景
第三方托管机构
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减少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江苏
项目摘要
近年来,我国穿山甲数量锐减,目前种群现状呈极危局势。穿山甲系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1,涉非法走私、猎捕、出售、收购、运输穿山甲案件多发。我国涉穿山甲犯罪的刑法起刑点低,打击力度大。然而,由于我国长期的自然保育教育不充分,导致现有执法者和司法者普遍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对涉穿山甲案件的正确认知不全面。本项目拟对我国近年涉穿山甲案件卷宗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分析其犯罪学特性,面向公安提出侦查防控策略,并撰写该类案件的社会危害性报告。据以上调查研究结果,整合出提升涉穿山甲案件执法能力课件。而后,团队利用其常年执行公安教育和与检法机关对接的渠道优势,将该成果进行公安内推广和培训。
资助理由
世界上现存的八种穿山甲都正遭受国际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严重威胁,在亚洲分布的四种尤甚。中国是穿山甲非法贸易的热点地区,其走私方式各异,伪装方法多变,情报来源较少,侦破难度较大。物证鉴定虽然总体难度不大,但大量甲片涉案时难以确定个体数量。这些特点都对犯罪线索的发现、侦察、起诉、法庭审理、处罚尺度等造成的影响。本项目拟对我国近年涉穿山甲案件卷宗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分析其犯罪学特性,面向公安提出侦查防控策略并撰写该类案件的社会危害性报告,其成果对各个打击环节都具有指导意义,且在海关、公安、司法系统都具有推广意义。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本项目对2015-2019年间公开的456份穿山甲类犯罪的刑事判决书或刑事裁定书进行了案例汇编,并对这类案件的犯罪人特点、作案动机、涉案物证形态等犯罪学特性及社会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项目团队基于研究成果制作了涉穿山甲案件执法能力培训课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野生动物案件技术壁垒相对高,很多执法人员对于鉴定意见的生物种属定义和法律定义常存在误解,且由于穿山甲被国家最新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很多执法人员对于保护级别的升级及其由此带来的法律法规变化尚不清楚,因此本项目的工作使得参与课程学习及交流沟通的公安执法人员能正确理解8种穿山甲的生物分类种属情况以及在我国重点保护物种名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级别,增强了他们对涉穿山甲案件的侦破防控能力,使执法人员、检察院和法院等司法人员更好地理解了破坏穿山甲资源对社会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