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
Wu Late
内蒙古乌拉特保护区蒙古野驴栖息地研究与保护
项目编号
2020010401B
项目类型
笃行计划项目(团体类)
项目申请资金总额
99990.00 元
项目计划配套总额
30900.00 元
质兰实际资助总额
62409.60 元
项目实际配套总额
18994.99 元
项目执行周期
2020-04 至 2021-09(第1年)
结项通过时间
2021-12-31
是否予以连续资助
否(失去资格)
项目执行人
张瑞东(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受益生态系统类型
荒漠
保护议题
濒危/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提升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与管理
涉及省份及自治区
内蒙古
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西鄂尔多斯—贺兰山—阴山区
项目摘要
蒙古野驴曾广泛分布在我国的荒漠及荒漠草原地区。然而,随着近些年人类活动及农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分布区域急剧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蒙古野驴的生存状况仍缺乏广泛关注。为了了解乌拉特保护区内蒙古野驴种群资源和生存现状,探讨可行的保护途径,从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将通过样线法、样方法和红外相机调查法相结合,对保护区内的蒙古野驴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栖息地开展监测,调查蒙古野驴的栖息地选择及面临的威胁,分析其生存受人为活动因子及不同类型资源斑块分布的空间格局的影响,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此外,辅助社区、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蒙古野驴等珍稀有蹄类动物的保护宣传活动及制定相关保护策略。
资助理由
蒙古野驴是亚洲中西部荒漠及荒漠草原的代表性物种。由于边境和牧场围栏阻隔迁徙、家畜竞争导致冬季食物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其在中国境内的数量已不足万只,现只分布在二连浩特以西中蒙边界的狭长地域及新疆北部盆地。目前,国内针对该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保护区,而对内蒙古中西部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研究较少。

本项目拟在内蒙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该物种的种群、栖息地及威胁现状调查与监测,填补该物种在这一重要分布区内基础保护信息的空缺。项目还将提高基层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参与人员的调查能力,并推动保护区制定和实施社区参与的保护策略,因此,本项目不仅在保护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可直接推动保护地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该物种和栖息地的有效保护。终审委员会因此同意资助本项目。
项目成果
项目评估委员认为项目在第一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

在第一个执行年内,项目共开展了四次调查,发现蒙古野驴59只次。项目估测在中蒙边境线的项目地内,蒙古野驴的种群数量约有4个家庭群、25只左右。调查结果还显示,蒙古野驴的分布范围狭窄,仅在国境线边缘5km以内的范围进行东西方向的迁移、寻找合适的水源点和取食地。冬季野驴种群会进入丘陵地带躲避严寒,其他季节则没有固定的栖息点,其生存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国境网围栏、牧民网围栏、公路和铁路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隔离。国境网围栏阻碍了蒙古野驴种群的南北来回迁移路线,而牧民网围栏和道路割裂了其栖息地。项目在蒙古野驴的栖息地内布设草本样方210个、收集了大量栖息地的植被信息;布设红外相机30台,除拍摄到蒙古野驴外,还获得了大量当地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如鹅喉羚、北山羊等)的照片。所有这些调查数据都有助于保护区提升对本区内蒙古野驴的生存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项目根据调查的结果建议将更多蒙古野驴的栖息地纳入保护区,对保护区最终调整边界起了推动作用。项目还辅助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工作、培训了10多位基层人员并成功推荐1名牧民成为护林员。

项目评估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基本摸清了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蒙古野驴种群数量、结构和分布,也基本掌握了该地区野驴的生存现状和致危因素,为保护区东扩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遗憾的是,项目没有对样方数据进行及时分析,没能进一步掌握蒙古野驴的栖息地选择特征,从而进一步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由于蒙古野驴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现有栖息地面积不足和破碎化,因此,若要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种群的保护,则亟需开展大尺度上的栖息地适宜度分析,对围栏和铁路的阻隔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动迁徙廊道的科学设计、建设和管理,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而这些都已超出了项目团队现有的能力,因此决定不予以继续资助。
项目活动
2021
Aug12
“天地辽阔、生命浩瀚”这是在看到布设在乌拉特的红外相机的数据影像之后的脑海里不断出现的两个词。
2021
May31
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张瑞东老师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在【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生动物调查,科研团队应用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系统采集到野生动物种群的活动画面。